当前位置: 英亚(中国) / 党的建设 / 党建专题

中农集团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二 |红色供销百天读㊾上世纪6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供销合作

编辑:王海涛 发表时间:2021年5月29日点击:19

毛泽东:要求对恢复供销合作社等问题重点调查

毛泽东给邓小平的信,提到就恢复供销合作社等问题进行重点调查。

毛泽东一生高度重视农民问题。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探索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通过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政治革命,解放农民;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毛泽东在解决中国农民问题方面,既经历了巨大的成功,也走过了曲折的弯路。但正是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国农民才永远地站起来,开始堂堂正正地做人,并迈开了通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大步。①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毛泽东非常重视合作化运动,也很重视供销合作社工作。1961年4月25日,毛泽东写信给邓小平,要他对包括恢复手工业问题、恢复供销合作社问题等农村若干关键问题进行重点调查。邓小平、彭真、胡乔木、李井泉、胡耀邦等人先后在各地做调查,毛泽东将调查报告和恢复供销合作社的意见,批给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参考,为恢复供销合作社奠定了基础。

刘少奇:回乡调查供销合作社问题

1958年刘少奇观看河北徐水县大寺各庄的棉花

解决我国农民问题是刘少奇合作社思想的一条主线。他深感在我们这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合作社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在1951年就提出:我们已经不只是为解决人民中部分的个别的经济困难来组织合作社,而且要求合作社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造中发挥它们应有的重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中国的情况来规定适合的合作社的各种原则和制度,以便保证合作社的工作和发展能够循着正确的有利于极大多数人民的道路前进。他为此倾注大量心血研究合作社问题,反复强调合作社是无产阶级及其领导的国家去帮助、教育、组织与改造千千万万的小生产者最主要的形式。他撰写的《关于合作社的若干问题》《论合作社问题》等论著,对合作社经济从理论上作了深刻阐述,成为办好合作社的正确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

1961年5月10日,刘少奇回湖南宁乡视察,在宁乡县委招待所召见了湖南省商业厅厅长(原省供销合作社主任)张毅川,听取了湖南省供销合作社工作情况的汇报。当汇报到宁乡道林基层供销合作社靠近长沙,而仍限定在宁乡县城进货时,刘少奇当即指出:合作社要按经济区划和商品流转方向建社,进货不要限制。次日在县城召开的手工业、商业工作座谈会上,刘少奇指出:商业人员必须学会做生意,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意应比资本主义做得更好。所谓好者,就是周转快,费用低,损耗低,分配比较公平合理,便利群众,使群众节省劳动力。现在有的人不像做生意的样子,像一个做官的样子。供销合作社网点少了,农民感到不方便。

朱德:关心供销合作社事业

朱德视察江西南昌莲花基层供销合作社

朱德一向关心合作社事业,多次就供销合作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1962年4月16日,朱德写信给周恩来说,供销合作社恢复以后,农村经济活跃起来了,物资也能较快地收购上来了。农民极愿入股自办供销合作社,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业,这是好现象。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的分工,不是在售货种类方面的分工,而是在所有制方面的分工,即国营商业是全民所有制,供销合作社是集体所有制。两者应平等互惠地做生意,依照合同和规章办事,实行经济核算,彼此不能混淆。我国地广人众,尤其在山区交通很不方便,只靠国营商业是不行的。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才能减轻国家的负担,国营商业也才能办得更好。

 1962年9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朱德说:现在我们要学会做生意,这是一件大事。做生意只靠商业部门是很不够的,各级党委的同志们和大家都要学会做生意。

1963年2月4日,在听取中共湖北省委常务书记张体学汇报对外贸易和供销合作社工作时,朱德指出:办供销合作社,要群众投资集股、群众监督。收山货药材,要靠供销合作社去收购。丝、茶、猪鬃、桐油这四样东西的生产,一定要恢复起来。商业工作要促进生产的发展,生产发展了,东西多了,才好分配。

同年5月1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调整国家预算的报告时,朱德说:供销合作社要到农村去换东西,农村的东西很多,不拿票子把它收购起来是很大的损失。

1965年8月6日,朱德听取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供销合作社恢复以来的基本情况和几个主要问题汇报后,作了四点指示:一、供销合作社要组织生产,收购产品,组织供销,从各方面促进生产发展。二、供销合作社要成为公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资金要独立,是全民所有的。三、集体和家庭副业生产的农副土特产品,要通过供销合作逐步纳入全民范围。四、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要通过供销合作社挂起钩来,互利互助,帮助农民发展经济。

周恩来:亲自抓棉花

1961年,周恩来视察涉县供销合作社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棉花工作。从1954年开始,国家就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坚持统一收购与管理,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棉花生产的稳步发展。1963年-1965 年棉花产量、收购量以每年100万担的增长规模连续3年上了3个台阶。1966年收购量已达到4200万担,1973年达到4800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

棉花生产迅速发展与周恩来总理亲自抓棉花是分不开的。历次召开的棉花会议,周恩来都要亲自到会作重要讲话,抓住关键问题,指明工作方向。1970年1月26日至2月14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周恩来接见全体代表,并把二三十个粮棉高产典型单位的代表请到主席台,一一询问他们种棉花的主要经验。在摸清情况、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反复强调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为了切实把人民群众的穿衣吃饭问题解决好,周恩来要求各级革命委员会加强对棉花生产的领导,落实棉花生产与收购的各项政策;要求老棉区和内地应适当扩大棉花播种面积;产粮区凡是适宜种棉花的生产队,都要种二三亩棉花,逐步解决絮棉自给。

李先念:供销合作社一定要把农村市场搞好

李先念

1965年8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外贸、供销、财政、银行四个专业会议上发表讲话。谈到农村市场问题,他说:一定要把农村市场搞好,供销合作社是这样,国营商业也是这样,内贸工作是这样,外贸工作也是这样。所有搞农村商业工作的同志,主要是供销合作社的同志,应该把自己的工作比作“公共汽车”为各个系统承办收购业务。各个系统的专业公司,除粮食部门和一部分经营鲜活商品的专业部门以外,不可能也不应当都到农村去设点,许多产品要委托供销合作社来收购,因为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的网点比较普遍,应当为大家服务。

①龚云:《毛泽东与中国农民问题》

(参考资料:《中国供销合作社70年大事典》《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史》)